最新目录

论新中国初期费孝通的大学改革探索(4)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科学各系课程的比照,分析社会学系改革的轻缓度。费孝通充分发挥马列主义辩证逻辑,指出社会学的边缘化问题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学

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科学各系课程的比照,分析社会学系改革的轻缓度。费孝通充分发挥马列主义辩证逻辑,指出社会学的边缘化问题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学系独立设置的困扰,一方面也为社会学系的改造减轻了历史负担。他以法律学系为例,认为法律学是旧社会中的“显学”,课程很大程度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当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后,法律学系的主要课程内容(如《六法全书》)必然要被废止,因此需要从根本上重置课程。相对法律、政治等学科,社会学不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社会学系的课程内容在“本质上更接近于科学的社会学”,传统包袱相对较轻。[5](P.64)社会工作在社会条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之前,仍能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改造要点在于充实马列主义内涵。“社会发展史”“社会调查研究”等课程因为在引入或本土化过程中多少夹带了马列主义理论,改造要点是循序渐进地淘汰非马列主义的观点,使其逐步发展起来,直至成为完全科学的社会学。他以京津地区设有社会学系的大学为例,认为社会学系教员在新设的政治课中已发挥很大作用,这一事实足以证明社会学系课程内容更加接近马列主义,改造压力比其它社会科学各系要轻。

(二)社会学系组织的本土重建

社会学系改革的矛盾特征决定了组织的发展趋向。由于共性的存在,社会学系与中文、政治、经济、法律等系具有统整的基础;但又因各具特征,不同学系的改革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费孝通以清华社会学系为例,指出以往理工学院不开设社会学课程,文法学院其它学系亦很少开设,社会学系因此拥有比较独立的教学内容。解放后,社会学系许多课程被纳入学校公共课,各系都开设社会学课程,社会学系的独立价值反而遭到冲击。其实,这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为了突破西方国家的敌视与封锁,新中国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49年10月6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刘少奇提出,要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全面贯彻“以俄为师”。[10](P.2)苏联不设社会学系,中国的社会学系何去何从?

费孝通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认为社会学系存废应依据中国实际情况而定。1950年3月,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教授汇聚清华园,就社会学系是否存续展开讨论。在一篇名为《社会学系怎样改造》的文章中,他大致描述了这次会议达成的某些共识:社会科学各系改革的目的皆在于服务人民,教学内容最终都将契合马列主义,因而有必要将它们进行整合,成立统一的“社会科学院”。然而,不同学科研究内容不同,学系课程亦各有偏重,在“社会科学院”中的地位理应不尽相同。法律、政治、经济等学系业务方向较为明确,可发展为新单位的业务重点。社会学更接近完全的马列主义,学系主体部分可成为新单位的基础,供应新单位的基础理论课程。社会学教学一方面要与实用主义、技术主义的倾向保持距离,但不能脱离现实,“必须适当的着重业务训练”[5](P.68),开设其它学系不甚注重但社会切实需要的,如户籍工作、儿童福利工作、少数民族工作等方面的业务课,并将其发展为新单位的业务重点。显然,在学系存废的问题上,费孝通主张各学系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互通有无式的整合,而非单独裁撤社会学系。因而,他特意强调,在文学等系合并条件尚未成熟之前,社会学系亦不必先行取消,故而有必要对其学程制度暂予重构。

(三)社会学系学程的系统构划

学程改革触及大学深层变革,课程是学程的基本要素。解放前,清华各系以下不设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全校或院系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等三类。按民国教育部1931年颁布的《学分制划一办法》规定,社会学系四学年八学期修满132学分方可毕业,而党义、体育、军事训练为必修科目。[11](P.99)解放后,清华社会学系以上必修科目被废除,代之以无产阶级政治课。1949年8月10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高教会”)颁布文件,要求各大学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含社会发展简史)”与“新民主主义论(含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简史)”作为一二年级全校公共必修课。随后,又将“政治经济学”列为文法学院一二年级必修课。这些调整为社会学系民主化改造奠定了基础,但若想使教育摆脱脱离社会实际的困境,还须对课程进行整体重构。

费孝通保留了原有三级课程的框架形式,将社会学系课程分为理论课、文化工具课、业务重点课等三大类,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重构:1.理论课程分为基础必修课程(马列主义基本课程)与提高理论水平的课程(马列主义分论及其他选课),两者自成系统。为提升学生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前者除了设置高教会规定的课程外,还按照大课经验统筹资源,在文法学院三、四年级分别增设“马列主义名著选读”与“政策与法令”。后者内容比前者更为专深,由社会学系牵头,各系合作,专为社会科学各系学生开设,包括“社会发展分段史”“社会经济结构”等。2.文化工具课程比基础理论课具体,为业务训练提供基本知识。社会学系的文化工具课包括本国语文、外国语文、统计知识及技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外历史等。3.业务课程分为一般性的准备课程(业务普通课程)与重点性的专业课程(业务重点课程)。学校根据政府建设计划、学科组织发展需求等情况自主设置,学生按业务方向选课。如以城市工作为方向的学生,须先修读工业化问题、资本问题、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普通课程,进而修读保险、户籍、救济等业务重点课程。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619/553.html



上一篇: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申请专利系统研究基于超网络
下一篇:基于内容的细菌病毒检索系统设计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