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浅析化信号传输系统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广电网络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特点,由于信号传播距离比较远,保证信号不受损失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另外,现代广电网络传播量在不断增加,确保信号传输具有拓展性

0 引言

广电网络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特点,由于信号传播距离比较远,保证信号不受损失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另外,现代广电网络传播量在不断增加,确保信号传输具有拓展性,能够丰富信号内容。最后,广电网络信号传播对硬件设备也有着严格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定期对设备开展养护和升级工作,避免信号传输出现意外。

1 电视信号传输的特点分析

1.1 当前信号传输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受传输过程、传输内容、传输质量的影响,电视信号传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传输信号的质量和容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电视台将节目信号以卫星和光纤为基础,对信号进行传输,卫星传输过程需要经过多次转码,频繁的转码会降低信号的质量,最终地面接收到的信号发生一定的偏差,不利高清画面的呈现。光线传播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信号的缺失,但是,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实际应用中仍然需要提高注意。

1.2 信号传输的拓展性

为增加信号传输的数量,电视台在进行信号传输前会对电视信号进行压缩处理,以此保证信号传输的数量可以得到最大化。接收装置,对压缩信号进行解压和拓展,可以得到可用的电视信号,拓展信号内容对相关设备和压缩技术有着比较严苛的要求,实际的拓展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对整体的广电信号传输具有不利的影响。

1.3 信号传输系统存在的不可用性

广电基础工程的更新和换代速度比较快,更新后的设备和原有工程中的对接方式不适用,是影响广电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设备之间的不可用、不匹配等原因,会对信号的传输产生不利的影响,无论是传输还是接收上,设备不可用都会导致信号丢失和读取失败的发生。解决信号传输系统存在的不可用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4 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

广电网络信号传输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通常情况下,广电信号的传输距离比较远,长距离传输会对信号的质量有着不利的影响。为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不受空间、时间、距离的影响,需要提高信号起始传输的质量,这对电视台信号发送装置的要求比较高。信号接收装置同样至关重要,要求接收装置能够准确将信号进行转化,保证所有用户能够接收到良好的电视画面。除了硬件设备外,广电信号传输对软件系统的要求也比较高,将数字化信号转化成视频和音频需要专业的解码软件。

2 目前IP 化信号传输系统在广电网络信号传输中所具备的优势

2.1 IP 信号传输具有传统信号传输方式不可比拟的承载性

2.1.1 MSTP 承载网特性

MSTP 指的是多业务传输平台,经过逐步完善,目前已经成为广电工程多业务融合的基础保障,它以SDH 面向连接的时分复用技术为核心,利用GFP(通用帧协议)结合以太网技术、ATM(异步传输模式)技术等形成的多业务传输平台。通过MSTP 技术可以加快广电信号传输的速度并且增加其容量。

2.1.2 OTN 承载网特性

OTN 能够对超大容量的电视信号进行传输,是信号拓展的重要系统。事实上OTN 系统是在原有信号传输系统的基础上升级而来,它将原有系统中的DWDM 有所保留,可以在保证信号不失真的前提上,增加其容载量。目前OTN 已经被得到广泛的应用,广电信号传输质量和传输数量都有显著改善。

2.2 应用优势

2.2.1 容量大,可拓展

IP 化信号传输系统,能够大幅增加广电信号传输的容量,并且具有良好的灵活可变性,对广电工程的应用效果提升具有重要影响。IP 化信号传输系统可以不受原有传输方式的影响,自主选择需要传输信号的数量,并且还可以增加广电信号的可拓展性。另外,该传输系统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对广电信号进行二次处理,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

2.2.2 安全稳定

IP 化信号传输系统,具有非常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提高广电工程的信号传输质量。通过IP 化的处理,广电信号可以实现数据压缩和加密,在传输的工程中,可以不受距离和环境的影响,保证传输信号的稳定性。广电信号需要经过频繁的转码。经过加密后,信号不受转码影响,进而提升传输信号的完全和稳定性。

2.2.3 智能可控

智能化是IP 信号传输系统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对广电信号的传输质量具有提升的作用。实际的信号传输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进而降低信号的质量,对最终的转码具有不利的影响,经过IP 系统的处理,可以在传输过程中对受损的信号进行修复,保证信号传输始终具有质量化。通过智能系统可以随时对信号进行管理,根据实际的情况,对信号进行加工和处理。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223/375.html



上一篇:初探医疗设备计量质控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下一篇:探究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