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智慧类型钱学森智慧与智慧城市(5)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智慧城市框架构建的基本方案是:①实现城市一体化感知、监测体系;②实现全城数据资源汇聚融通,提供深度学习机器智能平台,提供高性能的协同计算

智慧城市框架构建的基本方案是:①实现城市一体化感知、监测体系;②实现全城数据资源汇聚融通,提供深度学习机器智能平台,提供高性能的协同计算能力;③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实时映射的数字生态城市平台;④实现智慧操控的城市管理体系。

通过物理城市实时感知体系,传递到云平台的城市大脑,通过数字政府的智能管理,实现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和产业的数字化,为城市居民通过更好品质的生活。

智慧城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将使城市的各个系统和各个组成部分在信息、大数据、云平台上重新组合,并通过网络,连接每一位市民、每一个商业网点和服务机构,互联网与传感器将改变城市的运行节奏和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

5 理性对待智慧城市热潮的几点建议

(1)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智慧城市的理论基础。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巨大系统,现代城市的开放、复杂、系统巨大、子系统众多,系统构成以及功能、结构、形态日趋复杂,具有多种价值取向,而且多种价值取向相互交叉。城市所表征的种种复杂性的呈现,从本质上源于城市中人-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目前,智慧城市的实践大大超前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而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论恰好是智慧城市理论研究基础,复杂性研究是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硬核。

(2)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许多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归结到城市治理上,忽视了智慧城市中人的价值和民生的意义,而在信息社会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形下,个人获得赋能的机遇大大增加,个人参与城市治理的机会和程度也大大增加,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落实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策的关键[12],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3)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虽然智慧城市以大数据为平台,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体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包括从实体城市到网络虚拟城市空间的映射,可以暂时超越城市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但如何以更为公平、包容、韧性的原则,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慧的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化解城市社会矛盾,达到跨越式发展,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智慧建设的最终目标。

(4)以现代新型智慧应用为导向。智慧城市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对城市、企业、家庭、市民的数字全覆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通过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体的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网络虚拟数字孪生城市来控制实体城市,表现出智慧城市对技术的高度依赖。在智慧城市对技术高度依赖的背后,是现代型集体智慧的表现,是多主体或多团体通过多边互动、多层次协作、多形态互补的协同创新能力展示。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现代型集体智慧的应用为导向的协同创新过程。

[1]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薛惠锋.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慧”[J].网信军民融合,2018(3):25.

[3]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涂元季.钱学森书信:第9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于景元.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成就与贡献[J].航天器工程,2011,20(3):1-11.

[7]联合国千年宣言[EB/OL].(2019-07-26) aboutun/ir/

[8]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大会).基多宣言[R].2016.

[9]张国华.中国的智慧城市之路[EB/OL].(2017-02-23)http:///a/_.

[10]梁偲,方陵生.美国新一届国会将重点关注的十大科技问题[J].世界科学,2019(10),44-47.

[11]Berrone,Pascual,Ricart,Joan Enric,Carrasco,Carlos,et al."IESE Cities in Motion Index 2018" [EB/OL].(2018-05)https:///?pk=&idi=2&origen=3.

[1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13]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301/381.html



上一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系统论视
下一篇:第二届全国军民两用智能装备技术与产品推介会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