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动物怎样“驯化”植被系统?华东师大科学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1月23日,国际著名期刊Ecology Letters在线刊登了华东师大刘权兴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食草动物-植被系统的新型理论模型,并发现该模型所具备的动力学过程受控于一个令人意


11月23日,国际著名期刊Ecology Letters在线刊登了华东师大刘权兴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食草动物-植被系统的新型理论模型,并发现该模型所具备的动力学过程受控于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原理——物理与化学中的“相分离”机制(phase separation principle)。

理论上难解的题:食草动物的选择摄食行为如何下行控制植被的时空格局?

大型食草动物喜食高适口植物,这一选择摄食行为一直是科学家理解放牧生态系统的“钥匙”,但是这一选择摄食行为能否下行控制植被的时空格局,一直是放牧生态学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条鸿沟。


虽然大量的实验证据直观上表明食草动物具备下行控制植被时空格局的能力,然而,从理论的角度,食草动物仅能通过选择摄食行为,增强已存在的植被时空格局。食草动物的选择摄食行为如何下行控制植被的时空格局在理论上依然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966年,著名生态学家Robert H. MacArthur和Eric R. Pianka提出了食草动物觅食理论(MacArthur & Pianka 1966),认为食草动物在摄食过程中倾向于最大化摄食量。相关理论模型通常设置食草动物向着可最大化其摄食量的方向移动并摄食能量最高的食物。

但这一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学者反驳。生态学家们普遍认为,“最大摄食假设”对食草动物的觅食而言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不仅意味着食草动物需要预先知道区域内所有植被的情况,还意味着食草动物具备某种类似“线性规划”的能力(Arditi& Dacorogna 1988)——“线性规划能力”对人尚且困难,更何况是动物,且亦没有证据表明食草动物进化出了具备这一功能的特殊器官。

11月23日,国际著名期刊Ecology Letters在线刊登了华东师范大学刘权兴团队题为Foraging behaviors lead to spatiotemporalself-similar dynamics in grazing ecosystems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食草动物在觅食过程中的偏好随机行走和局部密度依赖的运动行为进行连续化建模,在没有传统“最大摄食假设”的约束下,该研究提出了食草动物-植被系统的新型理论模型,并发现该模型所具备的动力学过程受控于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原理——物理与化学中的“相分离”机制(phase separation principle),由此回答了“食草动物的选择觅食行为是否可以下行控制植被的时空格局”这一科学问题。

通过对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发现,放牧生态系统的时空格局可由食草动物的选择摄食行为和植物适口度之间的正反馈激发,食草动物可下行控制植被的时空格局,这印证了先前有关食草动物摄食和植被时空格局的实验观测。当食草动物遇到低适口性但高生物量的植物时,他们会加快移动速率去寻找高适口性但低生物量的植物,而当食草动物遇到低生物量的植物时,他们会放慢移动速率去摄食这些植物。

在这个过程中,食草动物只需要根据他们所在之处的植物适口性调节自身的运动速率,并聚集在他们移动速率较低的地方,从而导致放牧生态系统自发地分离为两个相:一个是食草动物聚集且植被适口性高的相,另一个是食草动物稀少且植被适口性低的相。该模型呈现出与传统热力学相分离相似的系统特征。

生态系统的时空格局是连接生态学各个分支之间的枢纽,探究生态系统时空格局的产生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该研究将食草动物的选择摄食行为与放牧生态系统的时空格局联系在了一起,有望丰富现有的觅食理论,并且从行为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对放牧生态系统时空格局的新见解。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zonghexinwen/2021/1130/776.html



上一篇:有人说,断食两天以上可重启人体免疫系统,这
下一篇:科协系统科学传播榜发布,中国抗癌协会荣登榜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