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城市交通理论与实践交通论坛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交通7+1论坛”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在翠宫饭店召开.参加会议的除了论坛核心理事王庆云、段里仁、于景元、张国伍、宁滨、李学伟,还有周干峙院士、傅志寰院士,以

“交通7+1论坛”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在翠宫饭店召开.参加会议的除了论坛核心理事王庆云、段里仁、于景元、张国伍、宁滨、李学伟,还有周干峙院士、傅志寰院士,以及袁伟、王江燕、扈万泰、李亮、张新兰、刘贺明、周小棋、郭小碚、任瑞铭、陆化普、吴建平、张宁、关积珍、荣朝和、毛保华、陈禹、方然、邹迎等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决策者、企业界管理者共50余人.会议的主题为“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城市交通理论与实践”.会议由能源基金会可持续城市项目和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承办,李学伟、段里仁主持.

袁伟:很高兴有机会参加7+1活动!能源基金会是1991年在美国创立的,是非营利机构,集中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能源推动工作方面.1999年能源基金会在北京建立办事处,有愿望帮助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方面做出贡献,推动提高能源效率和实现可持续能源转型的过程.理念很简单,科技的进步会对能源环境气候变化带来解决方案,政策法规方面的工作能够为科技的进步产生市场,需要有政策扶植市场.公益机构、慈善性的机构因为不营利,所以在政策制定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中国来讲,能源基金会主要致力于政策法规制定方面的研究和最佳实践的交流,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支持原则,就是持续支持研究工作,不是做一个项目就走,非常着重于支持国内部门和机构、专家做这些研究工作.我们关注的问题,一是政策的研究,另外就是标准的建设.不但支持项目,而且希望通过项目培养机构和专家团队.

能源基金会的项目有八个:低碳发展项目,工业节能项目,电力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建筑节能项目,交通项目,可持续城市项目,环境管理项目.每个项目有一些细分专业领域.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从1999年到今年已经是13年的时间,最开始的资助是500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和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助费用也在不断地增加,2011年差不多在中国是2亿人民币资助额.随着中国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非化石能源使用越来越关注,资助力度也在相应的增加,通过资助能够持续帮助应对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的挑战,这是基金会的责任.谢谢!

王江燕:非常感谢给我们这次机会和大家分享这些年来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与交通系统规划方面的积累经验和思考.中国城市化速度非常快,也带来很多的交通挑战,我们都在思考如何使交通和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通常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的困惑的地方,比如说形成大街区,超宽道路,由此形成步行环境、自行车环境退化.机动车保有量大量增加,对于能源需求不断攀升.总体来讲,城市交通和土地使用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交通可达性产生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投资者和用户,但是城市更多的活动和城市的布局也决定了交通出行的距离,交通出行的模式选择,也对出行决策及出行时间、距离产生相互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够就交通来研究交通,首先从城市布局的角度和交通与城市相互之间作用的角度研究.

为了能够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基金会出资组织从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在济南调查了2 000多个不同的家庭,对于四种街区类型,9个街区的样本进行了数据调查和家访,访问包括传统的胡同,密的方格网,单位邻里和超大街区.

在大街区,平均出行距离肯定是长的,小汽车出行距离也是长的,在交通方式选择上,传统的胡同对于步行选择比例是很高的,但是在大街区里小汽车的出行比例明显高.随着家庭收入的升高,私家车拥有率都在升高,越是住在大街区、大院里私家车拥有的趋势也更加高.我们对于不同街区家庭能耗和交通能耗做了比较,大街区已经接近亚洲发达国家家庭能耗.

建设可持续城市应该考虑建立步行优先的邻里社区,步行是所有出行开始和结束,也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眼睛平均1.6米高,看过去72度角,人走在路上主要是通过听觉、视觉和嗅觉感知周边的社会,主要感知到地面十米多高的感觉层.机动车是每小时60公里,基本上看到雄伟的高楼大厦,但是作为行人,每小时五公里,我们看到的就是周边的街区和商铺,建设步行优先邻里社区是绿色交通要求和公共交通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于城市经济和商业繁荣重要的元素.

优先发展自行车网络.在设计道路时要突出自行车的安全和便捷,在路口的时候给自行车提前6秒钟走,自行车前行和机动车的转弯不发生矛盾,同时在路口的地方,把自行车道抬高十公分,让小汽车不能上去挤到自行车,在所有重要路口给自行车道一个彩色铺装.构筑密集的街道网络,让步行自行车有更多的通道、更便捷,可以对路网进行加密.把大道分成两部分,路口小了,行人过街和机动车的绿波比较容易协调.中国现在有很多的建设标准,路网小了,街区小了,能否按照中国的建设规范把居民住宅区摆进去,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工作,也有很多的示范城市都在尝试进行小街区,把过去设计比较呆板的城市街道摆成丰富混合的城市街区.我们小的时候家里走出来离商店很近,但是这些年来学了不好的城市规划,把住家放在郊区,商业就业留在中心,导致出行距离非常远,要挤公交、开小车.世界上现在有一个回归的趋势,要重新考虑建设多功能的混合的邻里社区.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412/448.html



上一篇:中国综合交通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第八届中国交通
下一篇:深海安全问题的认识思考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