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诠释与层面剖析(3)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物质设计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共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数字化表现这种辅助手段不断发展和深化,数字化设计对实存空间不在仅仅是模拟,数字化

2.物质设计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共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数字化表现这种辅助手段不断发展和深化,数字化设计对实存空间不在仅仅是模拟,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构成一个多元系统的知觉空间,与物质设计开始共生和产生交集,一起延伸、强化和表达设计,共同构成设计产品,实体物质和数字产品的界定变得“混沌”,这种共生互动设计是第二个层次。

共生设计是由数字化设计与实体物质相互支撑建构,缺一不可。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是最常见的范例。用计算机生成一个以真实物质世界为蓝本,融合了三维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的感官世界,利用一系列设备如:数据手套、头盔显示器、数据衣,多种感器和多维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受众从而体验沉浸式的、交互性、多重感官刺激的经验。如:洞穴式虚拟现实展示系统(CAVE Automatic Virtual Environment)是以房间尺寸作为可视化工具,它整合了高清晰度、立体投影和3D电脑绘图等特性,可营造出完全置身于虚幻环境中的完美体验。在一个全景式交互空间装置中,观众被一个360度实拍图像或计算机制作的虚拟环境的投影交互界面所环绕。观众可以使用触摸屏幕或声音识别系统感受虚拟世界,可以通过远程传导设备与不一空间的人群对话交流,共同体验这个设计(另一空间的人群也要装备相应的电子感应设备),这种穿越空间的旅行,它强调不仅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还有很多虚拟设计的部分,实现人丰富的想法和做法。共生设计最大特点就是数字化虚拟设计和实体物质的无缝结合,未知世界与既存设计的有机融合。

3.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生”。当下信息循环替代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对于物质实体而言,数字化的产品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于实存空间中,比特与原子的博弈,让数字化设计从脱离于实体物质设计,再以影像、图像、声音、文字各种可感知的媒体构成一个新的系统。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教授前田约翰指出:“我们不应该只是粗蛮地使用计算机,还要用心思考如何以数字构筑起来的新素材开拓一个理性世界。我们应该用心审视信息的复杂性和深度。” 这里的“创生”是指数字化艺术设计不倚重于实体设计和实体空间,而形成以数码为手段的设计产品,从以往交叉的应用领域创造出全新的独立设计形态。这三个层次是信息技术在艺术设计不同深度的融合所形成的。这个层次能够以设计服务、设计体验为宗旨,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数码产品,对设计本身带来革命性的嬗变与突破。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生,受众最熟悉的就是电子游戏设计,它早已不再是低级趣味的刺激,也不是稍纵即逝的幻觉,游戏所涉猎的内容完全可以超现实世界,这个世界完全以人的意志和想法而建构。伴随不断增长的遍及全球的暴力杀戮多媒体视频游戏的流行,引发设计师和社会学家对游戏和人性潜在思维的思考。另外横空出世的网络游戏产业,网游用户呈几何化增长,网络游戏是21世纪信息化下的魔力金矿,潜移默化地对人的生活具有越来越大的操控能力。通过键盘和鼠标去操控的游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需求,索尼、微软等公司,开发了更新型的游戏——体感游戏,体感游戏就是用身体去感受的电子游戏,是一种通过肢体动作变化来进行操作的新型电子游戏。它通过灵敏的感知,让玩家在玩游戏的时候真正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虚拟的世界中,再也不会因为操作上的不便利而有抓狂摔电脑的冲动。甚至有些设计从心理因素出发,开发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智能交流和沟通的装置和软体,这些早已超越单纯娱乐。数字化设计的创生,是信息科技进步推动下的产物,是物质理解与精神想象力相互作用的超然探索,无需设定任何规范和限制,是完全自由和解放的虚拟 “实在”。

四 结 论

倚靠系统的整体、联系、演化为核心思维的新兴横断学科——系统科学,让我们用不同的视角研究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结合对物质设计与非物质设计的比较,对现今设计领域的趋势做出判断,从而剖析出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三个由浅入深、不断递进的三个层面。信息循环出现,使传统的实体设计逐渐转移到信息层面上,并在人们心中产生认可度,数字化艺术设计已成为设计领域的中坚力量的一个我们强大的反馈机制。一旦我们有了冥思和意识,我们就知道如何对待和指导每一种设计经验,就不会被“信息负荷、信息超载”而困住。数字化艺术设计是由信息革命带来的一股强劲力量,对设计的表达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衍生出的数字化表现、数字化共生、数字化创生是非常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的。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417/471.html



上一篇:基于系统科学语境下的包装设计
下一篇:现代系统科学与系统检验鉴定课程改革与实践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