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诠释与层面剖析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变了设计的存在方式,产生了新的设计形态——数字化艺术设计。数字化艺术设计一向以复杂的系统化面貌出现,其层面和演变形式,很难用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变了设计的存在方式,产生了新的设计形态——数字化艺术设计。数字化艺术设计一向以复杂的系统化面貌出现,其层面和演变形式,很难用以往的“构成论”、“公理论”的方式去界定和构建。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兴横断学科系统科学,改变了人们认识事物思维方式,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于1968年发表了一般系统论的代表著作《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与应用》确立了这门科学地位,其核心是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的观念、演化发展的观念。面对现代科学范式下的设计,需要用新的思维和方法去探索其中的深层涵义和特征。

一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研究思路

1.系统学理论——整体的思维观。就系统自身的规定性看,按照现代系统研究开创者贝塔朗菲的定义,系统(systems)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的复合体”[1]73-76。贝塔朗菲曾指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2]21。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今也倡导“1+1>2”的设计理念。系统的思维是打破传统认识事物“非此即彼”的定性模式,寻求整体、被组织化有机秩序的要素为研究对象,强调从微观和宏观多元化看待事物,把握相互连接关系,是一种非平面、立体化思维方式。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信息科技、各类设计、艺术、人文的整合与交融,创造出新的设计语言和形态。它呈现多方位、立体化的样式,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有太多变动和组合的关系,这门新兴学科还在不断延拓和发展。从微观设计产品的构成而言,信息技术、实体物质、社会和人文环境构成了完整的设计系统,“技术至上”、“唯物质论”都是片面偏激的想法,设计强调人文文化与科学创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发展。从宏观设计产业的发展而言,内容、科技和服务三个方面是重要元素。内容引发社会需求,具有原创、差异和不可替代性;科技改变产品形态,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可替代的、表现特有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设计产品与这样的科技结合从而创新自身形态;服务决定成败,设计本身也是服务行业,群众的认可程度决定着这个行业的成功与否。

2.非线性理论——复杂的思维观。“非线性”科学(nonlinear science)理论是打破以简单时间顺序和简单因果链看待事物的直线思维,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相互联系的眼光、纵横交错的关系而进行复杂性思维方式和形态,是对周围一切综合性地重新审视[3]39。一个系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演变,没有稳定的终态,只有稳态的大体平衡、振荡和混沌的形态。线性思维只认同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只承认一因一果,微因微果;而非线性思维则认同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如迭代时“从不同的初态出发归宿为一确定值”的混沌特性就对应着“多因一果”;而迭代时“从相同的初态出发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的另一混沌特性就对应着“一因多果”。

信息技术这一诱因对艺术设计的洗涤产生了多种设计方向,每一个方向有特定表现形式,个体所涉猎的学科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同时又有内核和外延的相互联系,是数字化整体系统下的不同分支。单个的设计方向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方式、机制的研究。如数字游戏设计是整合交互设计、数字技术、网络工程所产生,重在探索新的娱乐交互方式和创意语言;新媒体艺术是通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载体呈现艺术观念,是美学、艺术、文化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的艺术形态,这是其中两个例子,每一个数字化设计的方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组合的要素在每个分支中都保持有机的秩序,数字化设计是一个被组织化的整体,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即有统一又有差异性,而且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分支会不断延伸和变化,变化的状态成为一种常态,在运动过程中创造。

3.生成性思维——发展的思维观。生成性思维是从对象存在的性质与规律研究转向对事物的发展和演化研究。系统的演化是指时间的推移和外力的影响会改变系统的结构、状态、特性、行为、功能。尼采:“两种最伟大的哲学观点:生成、发展——这两者被我们决定性的方式揉合在一起。一切都在生成,在永恒地回归。[4]154柏格森指出:“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5]10生成性思维注重事物演化的过程,不在有预定的本质,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变化、发展的观点中认知事物、创造事物。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417/471.html



上一篇:基于系统科学语境下的包装设计
下一篇:现代系统科学与系统检验鉴定课程改革与实践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