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研究基于隐喻的(5)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同时,在隐喻解释上,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将隐喻表意的系统性作为解释对象,并将意象图式、话语目的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皆纳入隐喻解释的理论框架。

同时,在隐喻解释上,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将隐喻表意的系统性作为解释对象,并将意象图式、话语目的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皆纳入隐喻解释的理论框架。研究证实,隐喻语言在公共话语中的表意系统性并非仅出于具身体验,而是呈现复杂发展、交互施动的状态。具体体现为:隐喻载体在微观层面形成表意相似的系统隐喻,系统隐喻的场景关联构成较具象隐喻情节,而隐喻情节则联动构成具连贯性的隐喻叙事,形成宏观的认知方式。在本文中,隐喻系统协同构建的认知方式即:金砖国家快速成长,发挥出巨大影响力,未来或将成为发达国家的比赛对手,甚至成为新的领导者。这样的系统动态揭示,隐喻语言在公共话语中发挥着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话语构建功能。例如有些隐喻系统负责将抽象事物转化为具象的隐喻表达,其话语目的是能使读者以其更为熟知的认知方式来理解遥远且抽象的事实情况。在本文语例中,“肌体生长”隐喻情节便承担这个任务,使得读者能对陌生且抽象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建立生动形象的认知架构。同时,由于公共话语是孕育政治意见和舆论观点的媒介,还有一些隐喻系统则基于前者衍生,负责构建与传达浸润社会文化与政治观点的评价义。本文语例中,“开展比赛”“神话巨人”和“领导者”便是评价义的隐喻语言产物。从理论层面来看,三者虽然具有表意关联,但是表意侧重点略有不同。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揭示,三者显示出复调性和动态选择性,在数量上亦始终处于低位,在表意上尚未形成高度同质化与僵化的隐喻表达,显示出美媒对金砖国家的认知仍处在发展阶段。相较而言,基于CMT的传统隐喻研究将概念域作为解释对象,以意向图示作为解释机制,故对于因社会文化施动而产生的隐喻系统缺乏解释力,容易导致分析环节的碎片化。CST视域下的隐喻分析则能将隐喻表意系统性的解释置入开放发展的社会文化语境,故呈现更强的解释力。

诚然,作为较新的研究范式,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运用于公共话语分析时亦存在局限性,待进一步探索。首先,在表意系统性的标记与描写上,当前仍然需要人工参与。若要保证准确性,则需层层交互核验,工作效率受限。若能开发自动标记隐喻语言表意系统性的智能软件,则能提升工作效率,利于该研究范式的发展与推广。其次,受限于标记手段和工作效率,针对公共话语的历时分析未充分展开。事实上,CST的方法论包括观察系统历时变化的维度。因此,基于CST考察公共话语中隐喻系统的历时变化是一个待开掘的新课题。

六、 结 语

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发展了考察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表意系统性的研究方法,观察到公共话语中隐喻的表意系统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话语目的、浸润社会文化的表意构块,以系统关联发挥话语构建作用,动态构筑价值体系。同时,本文的实证研究揭示,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创设受到话语目的、认知因素和社会文化的交互施动,无法仅以单向度的意象图式进行解释。相较于经典研究,复杂系统理论为公共话语的隐喻研究带来更具语言性、语境性和系统性的视角,利于剖析公共话语中认知框架产生的社会文化动因。毫无疑问,复杂系统理论是座富矿,在语言学领域逐渐显露出其巨大应用价值。我们如何完善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如何继续挖掘其对隐喻研究的指导意义?这是研究者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LAKOFF G.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The Essential Guide for Progressives[M].Vermont: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04:1-7.

[2]孙亚,钱玉彬,马婷.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2017(5):695-704+731.

[3]薛冰,向明友.近十年国际语料库隐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43-51.

[4]曲卫国.隐喻表达的是程序意义还是概念意义?关于认知学派隐喻研究局限性的思考[J].现代外语,2018(5):585-595.

[5]王馥芳.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286-289.

[6]STEEN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Now New and Improved[J].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11,9(1):26-64.

[7]CAMERON L,MALSEN R,TODD Z.The Discourse Dynamics Approach to Metaphor and Metaphor-led Discourse Analysis[J].Metaphor and Symbol,2009,24(2):63-89.

[8]GIBBS R,CAMERON L.The Social-cognitive Dynamics of Metaphor Performance[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08,9(2):64-75.

[9]CAMERON L,DEIGNAN A.The Emergence of Metaphor in Discourse[J].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679-690.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610/541.html



上一篇: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中语音识别和语音评测技术
下一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