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类型、钱学森智慧与智慧城市(2)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现代城市的崛起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的体量越来越大,整体崛起,城市社会加速形成,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已成为国家发展和

2.2 现代城市的崛起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的体量越来越大,整体崛起,城市社会加速形成,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已成为国家发展和实力展示的硬核。在现代交通的不断改善,人对速度掌控能力越来越强的态势下,城市的尺度迅速扩大,从单核的状态向四周拓展。从全球湾区集聚型城市带的发展状况来看,道萨迪亚斯(Constantinos Apostolos Doxiadis,1913-1975)的“普世城”(Ecumenopolis)已渐显端倪。

中国的粤港澳、长三角,虽然在人口规模、人均GDP已均跻身世界湾区的前列,但在创新机制、产业链结合等方面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存,表现出城市之间、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之间的融合程度不高、经济社会联系成本较高。

在中国,在高铁、航空和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健全,覆盖面日趋增长,覆盖网格和密度日趋密集,城市之间、城市群带之间,城市固有的边界将日趋模糊,大中城市均有自己的开发区、新区等拓展空间。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内,资源的聚集、城乡交融,将形成新的以现代新型智慧带动产业和社会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快速进行新的区域融合。

在新的科学技术强力推动下,城市的系统构成以及功能、结构、形态日趋复杂,城市发展的目标越来越多,从传统城市的单一或几种功能变成今天的几十种功能。例如,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7]及人居三的《基多宣言》,城市的功能包括:韧性、包容、平等、合作、就业、创新、社会、减灾、健康、教育、卫生、能源、经济、产业、均衡、气候、生物、和平等,充分展现现代城市的开放、复杂、系统巨大、子系统众多,价值目标多元的本质[8]。

在互联网时代,原有的城市概念已经被重写,城市的许多功能正在被互联网和物联网所取代,如国际化的商品交易,已由数字化涵盖实物贸易;金融方面,区块链货币libra超主权影响力;股票的发行,在互联网上操作便利,结算迅速;公司治理虚拟化;支付宝和相互宝正取代传统银行的部分功能等,互联网的功能堪比现代城市的功能。

3 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与热点

3.1 智慧城市的历程

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城市发展概念相交叉。智慧城市建设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打造宜居的、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城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共同支撑下,智慧城市迅速崛起,根据罗兰贝格公司统计,全球每年发布的智慧城市战略数量快速上升,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浪潮。

伦敦2013年发布“智慧伦敦计划”,2015年提出支持“伦敦数字包容战略”,旨在通过利用先进技术来服务伦敦城市发展并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美国联邦政府于2015年9月发布《白宫智慧城市行动倡议》,致力于帮助社区利用信息技术减少交通拥堵,打击犯罪,促进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提交城市服务质量。

新加坡提出虚拟新加坡,主要通过城市数字化、城市数据化、信息共享化、数据驱动、分层展现、三维动态等技术,应用于统筹规划、协同设计、实景对接、实时监测、风险预警、在线决策、运程处理等领域。

2019年4月2日,澳大利亚召开第九届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就20个关键领域进行探讨,包括交通、能源、农业、生态等。

从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倡议后,中国智慧城市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程,可分为概念导入、试点推广、需求能动、智慧提升四个阶段。从《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方案及推进战略研究》出版、2012年住建部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到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九大 ”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云上城市、智慧社会、人工智能AI城市等从概念到技术、从工程到政策、从单方面到多元共存,为中国全社会所认可。

3.2 我国智慧城市的进展

2014年7月,杭州提出培育百亿级智慧产业,打造六大中心: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②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③物联网产业中心;④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⑤智慧物流中心;⑥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其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的措施包括:①促进产业化和智慧化的深度融合;②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的改造;③促进服务业智慧化;④促进农业智慧化。

杭州的城市大脑具有整体认知和处理超大规模全量多源数据的能力,通过机器学习洞悉城市中人没有发现的隐藏规律,并制定全局协同的最优策略,同时成为赋能全球互联网人才与城市数字经济产业带的开放平台。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205/327.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新工科背景下系统科学课程设置思考 ——以军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