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类型、钱学森智慧与智慧城市(4)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9年6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发布《第116届国会面临的科技问题》报告,报告概述了国会需要关注的一系列科技问题,将一系列重要科技政策问题分为10大

2019年6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发布《第116届国会面临的科技问题》报告,报告概述了国会需要关注的一系列科技问题,将一系列重要科技政策问题分为10大类,对每一大类都提供了背景信息,对待审议的政策问题进行了概述以及政策的简明分析,以及国会将重点考虑的方向[10]。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内容主要在科技政策领域、信息技术领域:①发展和途径是不确定的颠覆性技术,包括社交媒体、云计算、大数据、能量存储、基因编辑等;②人工智能(AI),未来AI系统在将来会表现出“普遍的适应性智能”;③5G技术,大大提高了带宽和速度,在视频数据流、虚拟现实、对物联网等的支撑,并推动新技术及潜在应用;④量子信息,主要用于传感与计量、通信、计算与仿真三个领域;⑤物联网(IOT)在未来10年为经济增长贡献数万亿美元,尤其是在“智能城市”中的应用;⑥宽带部署正逐步成为音频、视频和通讯数据等电信服务的技术媒介,包括光纤、无线网、卫星信号传输方式。

(3)数字孪生(CIM)的技术。真实城市通GIS、BIM、IOT与数字孪生城市平行发展、相互作用。运用CIM技术(城市信息模型)对城市全面感测、充分融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

CIM的核心内涵:①城市信息模型:以GIS、BIM、IOT为城市信息基础,映射真实城市,建立起城市三维可视化模型和城市时空大数据的平台;②城市智慧模型(城市大脑):基于城市基因库、知识库、指标体系,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为支撑,实现城市管理的实时智能分析;③城市智慧管理:通过汇众智、使赋能,协调城市中众多的智慧部门,实现智慧统筹,实现城市的公共服务、经济业态、社会活动、管理执法等领域的智慧管理。

以CIM为载体,实现万物互联,通过社会现有的传感器、工程传感器等各种传感设备。从微观映射城市环境、设施、社会(人、法人)的动态变化信息,打造未来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统。

利用CIM丰富的数据资源,提升城市建设的掌控能力。以城市大脑为核心,对城市数据进行存储、清洗、提取、结合、分析、判断、决策,形成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数据智慧的服务层。达到让城市自我调节,与人类良性互动。

4.2 智慧城市的框架

智慧城市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的各项信息,对各种需求做出智慧的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IESE Cities in Motion Index(2018)提出评价智慧城市的十个因素,依次为经济、人力资本、社会凝聚力、环境、公共管理、政府、城市规划、国际影响力、科技、移动和交通,认为智慧城市由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政府、智慧人群、智慧移动、智慧生活组成[11]。

智慧城市是对城市、企业、家庭、市民的数字全覆盖。在虚拟空间之上,叠加一个网络空间,即云空间,形成以大数据为平台,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体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形成从实体城市到网络虚拟城市空间的映射。

杭州提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推进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强化完善物联感知手段,建设集WiFi天线基站、视频监控管理、城区环境实时监测等于一体的智慧多功能杆,形成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建设模式,提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智能感知水平。杭州提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虽然不是十全十美,适合每座城市,但无疑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在智慧城市框架的构建中,应建立时空基础设施,实现全市遥感遥测、卫星定位、移动定位、物探、激光、雷达等各类地理空间数据和时空大数据的统一标准、统一汇聚和统一服务。并建立开放式城市感知平台,加强感知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共享共用,以及感知设备的规范化接入和数据汇聚,结合互联网数据,实现对物理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全面感知,形成智慧城市全量信息视图。支持企业开展新型智能终端应用,支持企业在社区、公共场所、办公楼宇等区域部署智能服务终端,支持智能机器人、智能支付、虚拟现实等智能化应用。

欧盟提出智慧城市的六个维度(关键领域和理论):①智慧经济:区域意向力理论;②智慧交通:交通和ICT(信息、通讯和技术)经济学;③智慧环境:自然资源理论;④智慧市民:人力和社会资本理论;⑤智慧生活:生活品质理论;⑥智慧治理:城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理论。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205/327.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新工科背景下系统科学课程设置思考 ——以军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