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类型、钱学森智慧与智慧城市(5)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智慧城市框架构建的基本方案是:①实现城市一体化感知、监测体系;②实现全城数据资源汇聚融通,提供深度学习机器智能平台,提供高性能的协同计算

智慧城市框架构建的基本方案是:①实现城市一体化感知、监测体系;②实现全城数据资源汇聚融通,提供深度学习机器智能平台,提供高性能的协同计算能力;③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实时映射的数字生态城市平台;④实现智慧操控的城市管理体系。

通过物理城市实时感知体系,传递到云平台的城市大脑,通过数字政府的智能管理,实现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和产业的数字化,为城市居民通过更好品质的生活。

智慧城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将使城市的各个系统和各个组成部分在信息、大数据、云平台上重新组合,并通过网络,连接每一位市民、每一个商业网点和服务机构,互联网与传感器将改变城市的运行节奏和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

5 理性对待智慧城市热潮的几点建议

(1)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智慧城市的理论基础。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巨大系统,现代城市的开放、复杂、系统巨大、子系统众多,系统构成以及功能、结构、形态日趋复杂,具有多种价值取向,而且多种价值取向相互交叉。城市所表征的种种复杂性的呈现,从本质上源于城市中人-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目前,智慧城市的实践大大超前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而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论恰好是智慧城市理论研究基础,复杂性研究是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硬核。

(2)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许多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归结到城市治理上,忽视了智慧城市中人的价值和民生的意义,而在信息社会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形下,个人获得赋能的机遇大大增加,个人参与城市治理的机会和程度也大大增加,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落实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策的关键[12],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3)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虽然智慧城市以大数据为平台,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体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包括从实体城市到网络虚拟城市空间的映射,可以暂时超越城市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但如何以更为公平、包容、韧性的原则,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慧的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化解城市社会矛盾,达到跨越式发展,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智慧建设的最终目标。

(4)以现代新型智慧应用为导向。智慧城市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对城市、企业、家庭、市民的数字全覆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通过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体的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网络虚拟数字孪生城市来控制实体城市,表现出智慧城市对技术的高度依赖。在智慧城市对技术高度依赖的背后,是现代型集体智慧的表现,是多主体或多团体通过多边互动、多层次协作、多形态互补的协同创新能力展示。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现代型集体智慧的应用为导向的协同创新过程。

[1]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薛惠锋.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慧”[J].网信军民融合,2018(3):25.

[3]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涂元季.钱学森书信:第9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于景元.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成就与贡献[J].航天器工程,2011,20(3):1-11.

[7]联合国千年宣言[EB/OL].(2019-07-26) aboutun/ir/

[8]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大会).基多宣言[R].2016.

[9]张国华.中国的智慧城市之路[EB/OL].(2017-02-23)http:///a/_.

[10]梁偲,方陵生.美国新一届国会将重点关注的十大科技问题[J].世界科学,2019(10),44-47.

[11]Berrone,Pascual,Ricart,Joan Enric,Carrasco,Carlos,et al."IESE Cities in Motion Index 2018" [EB/OL].(2018-05)https:///?pk=&idi=2&origen=3.

[1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13]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 智慧的类型和特征智慧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各种深度、广度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个人智慧、集体智慧和新型智慧三个基本类型。个人智慧。是个人层面的三个能力,指生命的生理和心理器官所产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认知、记忆、理解、判断等综合分析的能力,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特征:个体。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灵活运用到与个人相关的各个层次。集体智慧。是多个个体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良好沟通和相互激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拥有超越个人的认知、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特征:小众。由于每个个体的编码知识和默会知识不同,只有在合作者之间的目标、价值观、关注领域等基本相同时,通过良好沟通和相互激发,才能产生优势互补和超越个人的能力。新型智慧。是在社会整体层面,充分利用网络、数据等社会资源,利用虚拟时空,通过多边互动、更多的体验交流,能够融合当代科技发展成果,驾驭现代科学技术,在当前“超复杂性时代”和“不确定时代”,形成多层次协作、多形态互补的运用新知识进行思维、创造的能力和协同创新的能力。特征:大众。新型智慧有共同的目标和关注领域,社会资源和虚拟时空是产生的基础,多边互动、多层次协作、多形态互补是主要路径,融合当代科技发展成果、驾驭现代科学技术是基本条件,“转识成智”、协同创新是关键。新型智慧能够快速形成的关键在于:现代新型智慧并不阻碍个人智慧、集体智慧的发展和应用,而是包容了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为个人智慧、集体智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智慧的类型与特征如表1所示。表1 智慧的类型与特征2 钱学森的智慧2.1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论钱学森是一个极具智慧的科学家,无论是对空气动力学还是两弹一星,均做出了非凡的成就。钱学森的智慧并不仅限于专业领域,对系统科学理论具有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揭示系统存在、演化、协同、控制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系统理论之所以重要[1]:“辩证唯物主义所阐明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方面,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集成技术,其实质是把机器的逻辑思维优势、人类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数据、信息、知识、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新人类”[2]。钱学森已经注意到现代新型智慧的综合作用,包括社会系统中信息资源和信息流动方式上的高度组织化、社会化、集成化和规范化,以及具有产生新信息的功能[3]。从今天跨学科的视角和“超复杂性时代”“不确定时代”的时代性来看,钱学森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是一种现代型集体智慧的方法论。钱学森晚年对人机结合、大成智慧工程、思维科学、城市学等众多的领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表达了超乎寻常的智慧,尤其在如何构成和运用现代智慧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走向大成智慧工程,即“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技术”,要集信息与知识之大成[3]。认为人们一旦进入这样的人工智能世界,将会出现一个“新人类”[4]。许国志[5]从传统学科分类的视角对钱学森系统科学方法论进行了解释,认为综合集成法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哲学基础是实践论和认识论。于景元[6]认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工程”,实质是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与融合体系,综合集成方法就是人·机结合获得信息、知识和智慧的方法,是人·机结合的知识创新系统,也是人·机结合的智慧集成系统。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论代表着中国现代学术理论的高峰,同时也是钱学森智慧的集中体现,“把机器的逻辑思维优势、人类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数据、信息、知识、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新人类’”,表征着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对现代新型智慧的预见性表述,并必将成为引领未来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现代城市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城市的体量越来越大,整体崛起,城市社会加速形成,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已成为国家发展和实力展示的硬核。在现代交通的不断改善,人对速度掌控能力越来越强的态势下,城市的尺度迅速扩大,从单核的状态向四周拓展。从全球湾区集聚型城市带的发展状况来看,道萨迪亚斯(Constantinos Apostolos Doxiadis,1913-1975)的“普世城”(Ecumenopolis)已渐显端倪。中国的粤港澳、长三角,虽然在人口规模、人均GDP已均跻身世界湾区的前列,但在创新机制、产业链结合等方面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存,表现出城市之间、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之间的融合程度不高、经济社会联系成本较高。在中国,在高铁、航空和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健全,覆盖面日趋增长,覆盖网格和密度日趋密集,城市之间、城市群带之间,城市固有的边界将日趋模糊,大中城市均有自己的开发区、新区等拓展空间。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内,资源的聚集、城乡交融,将形成新的以现代新型智慧带动产业和社会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快速进行新的区域融合。在新的科学技术强力推动下,城市的系统构成以及功能、结构、形态日趋复杂,城市发展的目标越来越多,从传统城市的单一或几种功能变成今天的几十种功能。例如,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7]及人居三的《基多宣言》,城市的功能包括:韧性、包容、平等、合作、就业、创新、社会、减灾、健康、教育、卫生、能源、经济、产业、均衡、气候、生物、和平等,充分展现现代城市的开放、复杂、系统巨大、子系统众多,价值目标多元的本质[8]。在互联网时代,原有的城市概念已经被重写,城市的许多功能正在被互联网和物联网所取代,如国际化的商品交易,已由数字化涵盖实物贸易;金融方面,区块链货币libra超主权影响力;股票的发行,在互联网上操作便利,结算迅速;公司治理虚拟化;支付宝和相互宝正取代传统银行的部分功能等,互联网的功能堪比现代城市的功能。3 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与热点3.1 智慧城市的历程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城市发展概念相交叉。智慧城市建设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打造宜居的、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城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共同支撑下,智慧城市迅速崛起,根据罗兰贝格公司统计,全球每年发布的智慧城市战略数量快速上升,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浪潮。伦敦2013年发布“智慧伦敦计划”,2015年提出支持“伦敦数字包容战略”,旨在通过利用先进技术来服务伦敦城市发展并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美国联邦政府于2015年9月发布《白宫智慧城市行动倡议》,致力于帮助社区利用信息技术减少交通拥堵,打击犯罪,促进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提交城市服务质量。新加坡提出虚拟新加坡,主要通过城市数字化、城市数据化、信息共享化、数据驱动、分层展现、三维动态等技术,应用于统筹规划、协同设计、实景对接、实时监测、风险预警、在线决策、运程处理等领域。2019年4月2日,澳大利亚召开第九届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就20个关键领域进行探讨,包括交通、能源、农业、生态等。从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倡议后,中国智慧城市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程,可分为概念导入、试点推广、需求能动、智慧提升四个阶段。从《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方案及推进战略研究》出版、2012年住建部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到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九大 ”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云上城市、智慧社会、人工智能AI城市等从概念到技术、从工程到政策、从单方面到多元共存,为中国全社会所认可 我国智慧城市的进展2014年7月,杭州提出培育百亿级智慧产业,打造六大中心: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②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③物联网产业中心;④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⑤智慧物流中心;⑥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其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的措施包括:①促进产业化和智慧化的深度融合;②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的改造;③促进服务业智慧化;④促进农业智慧化。杭州的城市大脑具有整体认知和处理超大规模全量多源数据的能力,通过机器学习洞悉城市中人没有发现的隐藏规律,并制定全局协同的最优策略,同时成为赋能全球互联网人才与城市数字经济产业带的开放平台。在2016年发布的《新空间·新生活·新治理——中国新型智慧城市·蚂蚁模式》白皮书中,发布了全国335个城市的“互联网+”社会服务指数排名,杭州以383.14的高分和超过20%的增长速度在335个城市中位居总指数和月均增速的榜首。目前,杭州全力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六个一”发展目标,将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17年7月18日,深圳市政府印发《关于印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深圳前海特区,打造前海数据集合体,实行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力求建成一流的智慧城市。雄安新区运用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将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未来之城。国家标准委已发布的关于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领域知识模型核心概念模型》(GB/T —2018)、《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 —2018)等7个国家标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要求,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从业务、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安全、标准、产业七个维度出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及要素间关系进行整体性、抽象性地描述。《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建设内容、实施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介于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和具体建设规划之间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是指导后续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基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大大落后于智慧城市的实践,理论的匮乏导致智慧城市的建设缺乏远见和理论引导,从城市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视角,忽视智慧城市理论建设,仅仅依靠技术的会导致下面(2)~(6)的问题。(2)尽管我国已经颁布《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 —2018)等相关规范,城市智慧化全面工作缺乏顶层规划及统筹规划,各业务系统相关基础信息重复建设,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相对滞后;(3)大部分智慧城市的项目并未基于城市具体的需求和问题,缺乏对市场的考量、将技术落地作为目的,缺乏明确的基于城市产业发展、服务提升的目标和战略指导[9]。(4)城市中各部门各行业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和空间集成手段,各部门各行业智慧化深度和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城市各系统之间智慧系统应用和协调关系。(5)缺乏科学、实用的城市智慧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缺乏体验感,实际效用低下,发展碎片化,除杭州等个别城市有统一的云上大脑外,大多数城市缺乏统一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缺乏合适的运行和管理模式。(6)目前各个城市均设立了数据资源管理机构,但由于职能所限,广泛缺乏数据汇聚、处理、共享、交互的数字城市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缺乏统一的载体。4 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框架4.1 智慧城市的基础(1)互联网与物联网。始于1969年的互联网(internet),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并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今天,互联网已经联通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以此改变人类的命运,使人类走向一个新的高度。“物联网”概念虽然直到1999年才提出,但用于物联网的技术,如传感器网络,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经出现。理论上而言,物联网技术允许人和物随时、随地以任何理想路径、网络或者任何服务同任何人和物相连。今天,传感器、云技术以及处理和存储能力上的进步,传感器生产成本的降低,传感器的部署规模迅速增长,联网物体早在2008年就已超过了地球人口的数量。据欧盟预计,到2020年将有500~1 000亿的设备接入互联网。(2)科技发展的强力推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列出了2018年的10大科技突破,其中可感知城市项目于2017年10月公布,具体建设将从2019年开始。项目计划在多伦多的海滨工业区进行。项目是利用庞大的传感器网络收集空气质量、噪音水平、人口活动等多种数据,随后指导设计、政策和技术决策。计划要求所有车辆都实现自动驾驶,并进入共享出行平台、机器人会从事琐碎的杂务,例如递送邮件。欧盟全球趋势报告2030,提出三个大趋势:①个人获得的赋能,全球中产阶级将强势崛起,50%的人口将使用互联网,女性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们的价值观逐渐趋同,人们认出自己已是世界的一份子。②资源的稀缺,持续的贫困,环境问题等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世界更加多元化,中等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城市等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对全球治理提出挑战。2019年6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发布《第116届国会面临的科技问题》报告,报告概述了国会需要关注的一系列科技问题,将一系列重要科技政策问题分为10大类,对每一大类都提供了背景信息,对待审议的政策问题进行了概述以及政策的简明分析,以及国会将重点考虑的方向[10]。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内容主要在科技政策领域、信息技术领域:①发展和途径是不确定的颠覆性技术,包括社交媒体、云计算、大数据、能量存储、基因编辑等;②人工智能(AI),未来AI系统在将来会表现出“普遍的适应性智能”;③5G技术,大大提高了带宽和速度,在视频数据流、虚拟现实、对物联网等的支撑,并推动新技术及潜在应用;④量子信息,主要用于传感与计量、通信、计算与仿真三个领域;⑤物联网(IOT)在未来10年为经济增长贡献数万亿美元,尤其是在“智能城市”中的应用;⑥宽带部署正逐步成为音频、视频和通讯数据等电信服务的技术媒介,包括光纤、无线网、卫星信号传输方式。(3)数字孪生(CIM)的技术。真实城市通GIS、BIM、IOT与数字孪生城市平行发展、相互作用。运用CIM技术(城市信息模型)对城市全面感测、充分融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CIM的核心内涵:①城市信息模型:以GIS、BIM、IOT为城市信息基础,映射真实城市,建立起城市三维可视化模型和城市时空大数据的平台;②城市智慧模型(城市大脑):基于城市基因库、知识库、指标体系,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为支撑,实现城市管理的实时智能分析;③城市智慧管理:通过汇众智、使赋能,协调城市中众多的智慧部门,实现智慧统筹,实现城市的公共服务、经济业态、社会活动、管理执法等领域的智慧管理。以CIM为载体,实现万物互联,通过社会现有的传感器、工程传感器等各种传感设备。从微观映射城市环境、设施、社会(人、法人)的动态变化信息,打造未来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统。利用CIM丰富的数据资源,提升城市建设的掌控能力。以城市大脑为核心,对城市数据进行存储、清洗、提取、结合、分析、判断、决策,形成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数据智慧的服务层。达到让城市自我调节,与人类良性 智慧城市的框架智慧城市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的各项信息,对各种需求做出智慧的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IESE Cities in Motion Index(2018)提出评价智慧城市的十个因素,依次为经济、人力资本、社会凝聚力、环境、公共管理、政府、城市规划、国际影响力、科技、移动和交通,认为智慧城市由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政府、智慧人群、智慧移动、智慧生活组成[11]。智慧城市是对城市、企业、家庭、市民的数字全覆盖。在虚拟空间之上,叠加一个网络空间,即云空间,形成以大数据为平台,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体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形成从实体城市到网络虚拟城市空间的映射。杭州提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推进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强化完善物联感知手段,建设集WiFi天线基站、视频监控管理、城区环境实时监测等于一体的智慧多功能杆,形成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建设模式,提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智能感知水平。杭州提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虽然不是十全十美,适合每座城市,但无疑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在智慧城市框架的构建中,应建立时空基础设施,实现全市遥感遥测、卫星定位、移动定位、物探、激光、雷达等各类地理空间数据和时空大数据的统一标准、统一汇聚和统一服务。并建立开放式城市感知平台,加强感知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共享共用,以及感知设备的规范化接入和数据汇聚,结合互联网数据,实现对物理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全面感知,形成智慧城市全量信息视图。支持企业开展新型智能终端应用,支持企业在社区、公共场所、办公楼宇等区域部署智能服务终端,支持智能机器人、智能支付、虚拟现实等智能化应用。欧盟提出智慧城市的六个维度(关键领域和理论):①智慧经济:区域意向力理论;②智慧交通:交通和ICT(信息、通讯和技术)经济学;③智慧环境:自然资源理论;④智慧市民:人力和社会资本理论;⑤智慧生活:生活品质理论;⑥智慧治理:城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理论。智慧城市框架构建的基本方案是:①实现城市一体化感知、监测体系;②实现全城数据资源汇聚融通,提供深度学习机器智能平台,提供高性能的协同计算能力;③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实时映射的数字生态城市平台;④实现智慧操控的城市管理体系。通过物理城市实时感知体系,传递到云平台的城市大脑,通过数字政府的智能管理,实现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和产业的数字化,为城市居民通过更好品质的生活。智慧城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将使城市的各个系统和各个组成部分在信息、大数据、云平台上重新组合,并通过网络,连接每一位市民、每一个商业网点和服务机构,互联网与传感器将改变城市的运行节奏和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5 理性对待智慧城市热潮的几点建议(1)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智慧城市的理论基础。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巨大系统,现代城市的开放、复杂、系统巨大、子系统众多,系统构成以及功能、结构、形态日趋复杂,具有多种价值取向,而且多种价值取向相互交叉。城市所表征的种种复杂性的呈现,从本质上源于城市中人-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目前,智慧城市的实践大大超前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而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论恰好是智慧城市理论研究基础,复杂性研究是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硬核。(2)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许多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归结到城市治理上,忽视了智慧城市中人的价值和民生的意义,而在信息社会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形下,个人获得赋能的机遇大大增加,个人参与城市治理的机会和程度也大大增加,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落实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策的关键[12],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3)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虽然智慧城市以大数据为平台,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体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包括从实体城市到网络虚拟城市空间的映射,可以暂时超越城市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但如何以更为公平、包容、韧性的原则,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慧的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化解城市社会矛盾,达到跨越式发展,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智慧建设的最终目标。(4)以现代新型智慧应用为导向。智慧城市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对城市、企业、家庭、市民的数字全覆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通过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体的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网络虚拟数字孪生城市来控制实体城市,表现出智慧城市对技术的高度依赖。在智慧城市对技术高度依赖的背后,是现代型集体智慧的表现,是多主体或多团体通过多边互动、多层次协作、多形态互补的协同创新能力展示。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现代型集体智慧的应用为导向的协同创新过程。参考文献[1]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薛惠锋.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慧”[J].网信军民融合,2018(3):25.[3]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涂元季.钱学森书信:第9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5]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6]于景元.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成就与贡献[J].航天器工程,2011,20(3):1-11.[7]联合国千年宣言[EB/OL].(2019-07-26) aboutun/ir/[8]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大会).基多宣言[R].2016.[9]张国华.中国的智慧城市之路[EB/OL].(2017-02-23)http:///a/_.[10]梁偲,方陵生.美国新一届国会将重点关注的十大科技问题[J].世界科学,2019(10),44-47.[11]Berrone,Pascual,Ricart,Joan Enric,Carrasco,Carlos,et al."IESE Cities in Motion Index 2018" [EB/OL].(2018-05)https:///?pk=&idi=2&origen=3.[1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13]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205/327.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新工科背景下系统科学课程设置思考 ——以军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