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乔布斯(3)

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学校期间,他大量阅读宗教与哲学类书籍,之后下定决心钻研、并亲自体验与研究唯心论与存在主义,此后又前往印度灵修,吸收了禅宗强调的“无为、

在学校期间,他大量阅读宗教与哲学类书籍,之后下定决心钻研、并亲自体验与研究唯心论与存在主义,此后又前往印度灵修,吸收了禅宗强调的“无为、极简”的思想。

在1981年,乔布斯参加了阿斯彭举办的国际设计大会,在会上乔布斯接触到了包豪斯运动干净、实用的设计理念。包豪斯主张设计应该追求简约,同时具有表现精神,这一理念被乔布斯吸收,并融合到他的设计理念中。

(2)简洁而美的设计理念被应用到他所设计的产品中,形成“散”的效应

苹果建立之初就遵循这一理念,其简单而多彩的标志以及AppleⅡ使用的雅致时尚的箱子,都是这一设计理念的体现。“我喜欢把很棒的设计和简便的功能融入到产品中,而且不会太贵,这是苹果公司最初的设想,我们在制造第一台Mac电脑时就尝试这么做,并在iPod上实现了这个设想。”

4.商业谈判和说服力的耗散

(1)养父二手汽车买卖业务以及与罗伯特·弗里德兰的交往,使他具有较强的商业谈判和说服能力,形成“耗”的效应

乔布斯小时候经常和父亲去废品站淘宝,看着父亲如何与别人讨价还价,从而学习到了商业谈判的技巧。大学阶段,乔布斯认识了罗伯特·弗里德兰,从他身上学到了“现实扭曲力场”的技巧。如他的好友科特基说,“我第一次见到史蒂夫的时候,他羞涩又谦逊,非常内敛。我想是罗伯特教会了他怎样销售产品,怎样与别人交往,怎样展现自我,怎样控制局面。”[13]

(2)商业谈判和说服力使他具有“现实扭曲力场”,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形成“散”的效应

这种特性在乔布斯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来了。如在一次“夏威夷日”拍合照时,乔布斯没有按要求穿夏威夷衫,但是他成功说服另一个孩子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了他。他极富魅力,也会骗人,可以让事态屈从于他的超强意志,这也形成了他日后独断专行的性格。他后来被称为的“现实扭曲力场”,实际上是乔布斯耗散特性的表现:它开放的吸收、夺取对自己有用的,然后力图控制周围的一切环境,施加影响,使事态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测,他将自己的死亡也当做一种实现控制欲的工具,以掌控死后的世界:他发布与iPhone 4并没有多大改进的iPhone 4S(4S=ForSteve!),借助自己的死为苹果做了一次营销;早在2004年,乔布斯就选定了善于写伟人传记的沃尔特·艾萨克森为他写传记,并为此开展长达5年的游说,最终说服了沃尔特。他死后传记畅销全球,为苹果做了又一次营销。这些无不透视出他控制欲,而产品仅仅是一个延伸。

5.孤僻、叛逆性格的耗散

(1)养父母不是权贵,自己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形成了乔布斯叛逆的性格,形成“耗”的效应

乔布斯养父母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乔布斯经常受欺负,因生活贫困、身份特殊而自卑,因而乔布斯自私、孤僻、不善于交流。在一次课堂上,乔布斯曾说:“我搞不懂为什么我们家一下子就变得穷了。”他经常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从来不向学校里任何“权势”屈服。

(2)孤僻、叛逆性格使得乔布斯勇于突破传统,打破权威,形成“散”的效应

由于孤僻性格,他专注于电子学知识,并以此为傲,喜欢钻研新东西并炫耀,从发明创造中体验挑战权威的快乐;乔布斯经常将自己想象成为一个抗击黑暗势力的反叛者,并从中获取能量。如乔布斯推出的“1984”广告,描写女主角穿着印有麦金塔电脑的白色背心,当权威老大哥正在大屏幕上进行控制人心的讲话时,她将大锤砸向屏幕;他在麦金托什的研发大楼楼顶挂起“海盗旗”,鼓吹“海盗”精神;他毫不客气地批评微软做的都是“三流产品”,批评IBM公司的官僚主义作风。体现出通过产品改变世界的信念。

6.乔布斯系统耗散活动小结

乔布斯从一出生就深刻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耗散活动,同时依赖于乔布斯所处的个人成长环境和美国及全球科技、经济、文化、法律等时代大环境。如图1所示,乔布斯不断地耗用着系统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信息,其中既有正熵流(养父完美主义追求、创新教育体系等),也有负熵流(被遗弃等),共同构成了乔布斯的耗散活动,形成了其独特的精神品质和创新活动。这启示我们,应当注重改善人才培养环境,保证创新型人才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吸收到有利于创新素质形成的正熵流,减少环境中的负熵流。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tkxxb.cn/qikandaodu/2021/0302/387.html



上一篇:开展社会工程研究提高国家管理水平钱学森社会
下一篇:中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简述

系统科学学报投稿 | 系统科学学报编辑部| 系统科学学报版面费 | 系统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